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仁美故事】“我們的仁美國中” 特色學校



文/大倫媽媽

我是一年級大倫的媽媽,從小我就普通的不得了,智力平平成績中上,要不斷的背
誦自己都不明白的東西才能維持成績,只為了考上公立高中和大學。

在傳統教育下長大的我,內在一直有聲音不斷提醒著:必須找尋一種內在支持的力
量,讓我有存活在地球的理由。

從法律系畢業後,我先後從事人權運動、立院法案研究、出版社、國際法律事務所等
工作,並擁有專業執照。

婚後當全職媽媽,在育兒的歷程上,孩子一直在引領我前進,從母乳哺餵、有機飲食
(在地環保與食物里程)、自然療法(順勢療法, 巴哈花精)到教育議題……。

從大倫一歲時,在德國司徒加特的好友與我分享:人智學生產方式、順勢療法與華德
福教育等圖像…..。當時雖心嚮往之,但德國太遙遠了;雖知宜蘭慈心有華德福教育,
但不可能舉家遷移,宜蘭還是太遠,於是只得把這顆種子放在心田的角落。

我想先試試蒙特梭利教育,於是從中壢到台北參加蒙特梭利(3~6歲)居家教育課程
,在一年的學習教具製作與操作的過程中,我感受到蒙式嚴謹的常規要求與肢體和智能
的訓練;然而在最後的課程中,我發現靈性支持的這個區塊卻仍然欠缺了。

隨著雪隧開通,宜蘭近多了,我和好友一起去參加華德福教師培訓課程;這一年,我們
認識了孝珍老師和玉霞老師。

這一年是改變,痛苦與開始努力的一年。我們這群師訓學員有著共同處境:
1.孩子們即將就讀小學
2.不願拆散家庭,辭掉工作遷移他鄉
3.希望桃園有華德福學校,沒有資金籌措私校。

於是縣內教師孝珍和玉霞開始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企圖遊說創立公辦公營的華德福學
校!夥伴們兵分三路,開始找尋:
1. 可能的校地
2. 官方政策支援
3. 對華德福教育有興趣的家庭

幾經打聽,孝珍知道在新竹教育大學任教的前桃園縣教育局長陳惠邦教授致力於台灣的華
德福教育,這成為我們最重要的一線希望,最感人的是:素昧平生的陳教授竟然以自己高
貴的聲譽,為我們這群瘋狂的妄想者背書,把我們的聲音與願力帶進桃園縣朱立倫縣長的
耳裡,爾後縣長指示教育處長官專案辦理實驗計畫。

一路上陳教授秉持無私的愛心與無比的耐心,陪伴並容忍我們這群社會經歷不足,不懂法
律行政的烏合之眾,跌跌撞撞的邁向創校之路。陳教授有完善的規劃藍圖,但夥伴們不解
教授的苦心,創校初期常常卡在非最重要的議題,光是校地的選擇就蹉跎將近五個月,而
忽略了最重要的中學銜接與市政預算問題。這個實驗計畫陳教授不只有先見之明,對我們
這群家長還有身為教育家的胸襟與雅量.辛苦您了,陳教授,謝謝您慈悲的菩薩心腸!

當時我們夥伴們除了對外公領域要奮鬥外,對內私領域也有許多待克服的難題。

以我家為例,我先生覺得傳統體制內教育並無不妥,他從不理會老師,從中學就開始翹課,
所幸能通過國家考試,當執業律師。他也知道我從小不翹課,跨區通勤死背書痛苦不堪,
因拙於應付學校功課,而遺憾於被迫放棄自己的興趣等,但他認為兒子不一定會像我。

我嚮往華德福教育,企圖說服我先生讓我帶孩子去宜蘭就讀,他非常憤怒,覺得健全的家
庭比任何教育形式重要,如果追求華德福教育的代價就是拆散家庭當假日父親,那麼這種
教育就流於形式.在我不死心的狀況下,經常家庭的氣氛冰冷。

很快的桃園在地有一群人企圖改革教育,把自己寶貴的孩子當實驗品,放在華德福教育的
道路上。我先生並不反對華德福教育,相反的他全心全力的支持配合我在人智學的進修,
讓我和社群夥伴們能夠一起工作為學生備課,配合教師團隊工作,陪伴家長經營社群。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媽媽想要的教育方式,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感謝老天,我的孩子不
是特殊需求孩童,我只能舉出一些小例子說明孩子在華德福學校就讀的喜悅。

在沒有仁美華德福學校之前,孩子去幼稚園讀中班,他常抱怨在幼稚園玩得時間不夠,回
到家要拚命玩。等到他大班,為了銜接華德福教育,我和好友進行一年華德福模式的幼兒
在家教育(集體自學),孩子們學習唱歌、晨圈、蜜臘捏塑、濕水彩、手工等藝術活動、
烹飪,自由遊戲與爬樹。他說在幼稚園用餐時,先被老師邀請的孩子能先吃飯,他有時等
到餓了看到別人先吃就更餓,這裡(華德福)比較公平,他喜歡大家一起唱完點心歌和謝
飯歌後一起用餐。

他很喜歡來仁美上課,他知道讀文X國小的表哥表姊下課後要奔波於安親班和才藝班,沒
有時間打球、騎腳踏車、在校園或庭院觀察昆蟲、作植物的實驗等等遊戲,連假日都要補
習,不像他可以常常在父母的陪伴下到戶外親近大自然。

他習慣不看電視,他不明白為何表姊總要守在卡通電視前面,一旦不能看電視就會抱怨無
聊不知道要做什麼.

我所看到孩童的差異在於:不被電視荼毒的孩子,會多出很多時間進行有創造力的自由遊
戲,會對自己要進行的活動負責,而不是生氣的對大人說:不看電視很無聊,那你告訴我
要玩什麼。

對我和家人而言,創校歷程讓我們學習積極參與教改議題,把願力化作實踐,我們企望在
投入的過程中,孩子們學習社會參與,擁有創造與改變的勇氣,帶著無比正念,在自助與
助人的和諧環境中長大。

我認為華德福中小學如同異形般入侵仁美國中,造成了原學校的困擾,同時我們必須在擁
有三個不同單位的校園中彼此適應與學習,然而這也是我們一起創造"我們的仁美國中"
特色學校的契機。

在此我以一個公民與家長的身分,要對校長、各處主任、所有教師與行政人員說:謝謝您
們的包容與協助,讓桃園的華德福教育得以在此扎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