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仁美故事】感謝仁美-成就桃園華德福創校夢想




文/琪

我是一年級小穎的媽媽,記得自己小學時提早入學,過早的學習經驗使我因懵懂而留下深刻的挨打記憶。
小二之後不再懵懂,我成了師長眼中循規蹈矩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國中之後,我的生活變成了每天補習、
每晚熬夜,數理卻永遠學不好的瘋狂惡夢,勉力唸了高中後,因當時的保送甄試制度,我獲得了教授團推
薦,進入了一所好大學。唸了自己喜愛的科系;大學四年,我因循過去的讀書經驗,每一次考試前盡力準
備,以求順利畢業,卻並未在學習領域中累積深度,生命經驗也只如浮光掠影一般。

畢業之後開始工作,安親班、小學代課老師、空服員、成人美語補習班、財務顧問…….每一段工作經驗我
都努力以赴,盡力考取專業證照。而我的工作歷程中卻常常因必須考量家人的期待與社會價值評量—從事
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或放棄喜愛的職業。
結婚之後開始養育自己的孩子,當全職媽媽,長年哺餵母乳(小穎4年+妹妹3.5年)、支援母乳哺育推廣
課程,參與社區營造團體為孩子們說故事,往返中壢-台北參加為期一年的蒙特梭利居家教育課程,關心
孩子飲食而開始支持在地小農與關注環境議題...母職生活的這些年,我的生命與孩子成長的軌跡緊密結
合,是甜蜜的負荷,也有辛苦付出的踏實感。

我的母職生活雖充實,但我總是嚴格以待,而過去自己的求學求職生涯,也影響了我的教育理念及對待孩
子的方式,時時檢視自己是不是個好母親?有沒有哪裡沒做好?擔憂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
影響,越多的進修課程代表越多檢視自己的標準,所以我一直是個認真的母親,戰戰兢兢到有些過度憂慮


小穎四歲進了幼兒園中班,克服了初期的分離焦慮後,在蒙特梭利幼兒園的教具操作與自由工作中,適應良
好;就在那時,在育兒路上一路陪伴鼓勵我的好友開始了順勢療法、人智學的學習。而我因尚有幼兒而無法
隨同往返中壢新竹的讀書會,因著好友的分享,對於華德福教育雖然心嚮往之,卻無緣親身領受。爾後因雪
隧開通之便,我和夥伴開始了每月一個週末,參加宜蘭慈心舉辦的華德福教育,至今即將完成第3年師訓課程


在慈心的第一年,遇見了同是遠道從桃園而來的孝珍老師與玉霞老師,大家都有即將進入小學的孩子,對於
華德福教育都有一股迫切的渴望卻無法舉家搬遷親炙,不同的是孝珍與玉霞將渴望化成行動力,積極尋求在
桃園地區成立華德福學校的可能性,我帶著幼小的小女兒勤勉參與一些工作會與討論會,雖無法提供更為實
質的協助,卻在參與的過程中逐漸看到了曙光。
孝珍以對自己孩子的愛延展出一份大愛,吸引了許多朋友加入,然而建校一事豈是一群家長所能獨立成就的
?一直有著教育願景的陳惠邦教授適時提供許多實質的建議與協助,讓原本可能曠日廢時還不一定能成就的
建校工作,奇蹟似的成功了,感謝陳教授鼎力相助,感謝仁美國中的接納,我們的家庭可以不需遠道搬遷,
我們的孩子可以就近受教。

在得知建校成功的可能性時,我和好友為了日後孩子銜接小一的華德福教育,而開始為期一年的幼兒園共學
,除了盡可能以華德福幼兒園的模式進行每日的作息,我們也試著加入自己喜愛的元素,例如鵝媽媽裡耳熟
能詳的歌謠、管管的詩篇、自創的節慶故事、好友獨具巧思的手工作品及自創配方點心烘焙等,我們以身兼
教室裡的老師及媽媽的角色陪伴我們的孩子。然而當時已經十分熟悉蒙氏幼稚園方式的小穎,初期卻十分抗
拒這樣的安排,反彈的程度不但是我始料未及,同時也使我不禁開始思索及質疑,共學及華德福教育到底是
為了我自己的需求還是為了小穎?身旁一些在中小學任教的朋友也說,小穎是個聰明乖巧的孩子,唸體制內
學校一定表現良好,反而是他們看多了小學時快樂學習的孩子,上了國中下場都不太好...。

不同於我的求學經驗,因為家庭教育及成長過程使然,小穎爸爸很早就了解自己的人生願景,對於孩子的受
教過程,他反而有更自在的態度,孩子將來是不是一定要唸好學校不重要,畢竟他自己也不需好學歷鍍金,
照樣能大膽追逐自己的夢想。因為這樣他一直很支持我和孩子的學習旅程;當我開始與他討論孩子接受華德
福教育可能面臨的狀況時,他給予最大的包容與支持,這使我的焦慮感減到最低,對於孩子的抗拒也能以平
常心對待了。

現在,我的孩子在仁美華德福學校度過了第一年的學習,有時候也不免對孩子毫無筆順可言的"畫字"方式感
到焦慮,或是孩子在學習12乘法時遭遇挫折很難不去想到會不會是我數學障礙的壞遺傳。我看到更多的是孩
子在被理解的學校環境中感到自在,小穎在學校用衣服假裝大肚子模仿懷孕的我,一些小朋友(有女孩也有男
孩)也開始大起了肚子,大家跑起來的時候肚子還會ㄉㄨㄞ、ㄉㄨㄞ、ㄉㄨㄞ 的,孩子安全自在的模仿有如
家庭生活的延伸;律動課老師說小穎雖然大字不識幾個,也無法書寫注音符號而常需要協助,對自然的觀察
卻極細微(例如落葉飄落的姿態、小雞移動的方式等);小穎和妹妹倆人的遊戲充滿了故事的戲劇性與想像力
,這些或許都不是主流價值觀對一個小一的孩子所看重的要求或應具備的能力,卻也不是安親班或智識學習
的課堂上所能學習的。

反觀我自身及小穎爸爸的學習經驗,我愈來愈相信自己的工作是協助孩子找到她自己的生命任務,如果將來
有一天孩子告訴我說他不想念大學,只想當一個友善環境的在地小農,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能像鄰家的媽媽為
讀博士的孩子一樣引以為傲,但我至少會為孩子從事的是愛環境愛他人的工作而心安,如果這樣的生活是他
所喜悅的,身為父母也就別無所求了吧!

一開始接觸華德福教育的初衷是為了孩子,我不是教師,也從未想過要因此從事教職,參加師訓課程只是希
望能更了解人智學與華德福教育,希望有機會能與孩子一起居家華德福。然而隨著我接受師訓的時間越久,
探索生命與自我的本質越多,同時在先生的支援下,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建校的過程中,我漸漸有了一種使命
感:即使不能夠親自投身教職,我們內在的改變也會為世界帶來良善的力量,我相信華德福教育是一種播下
良善種子的教育方式,而不是與主流教育抗衡的教育制度。

感謝教師團隊的全心付出,感謝社群家長愛屋及烏的愛心為孩子烹調膳食,感謝仁美國中對我們的包容與協
助,真的非常感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